钢铁怪圈:淘汰落后异型管产能倒逼企业把规模做大
“停产是自杀,而不停产是杀别人。”这是如今钢企坚守的一条信念,包括宝钢、武钢、鞍钢等央企在内,都冀望于顶着库存高企压力继续生产来熬过这个冬天。
然而,越产越亏的“死扣”仍在持续发酵,使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异型管企业犹如进入了一个早被设计好的局,无法自主选择。
用降价清库存
河北民营钢厂老板张建(化名)已经有好多天没睡好了,每次走过主厂区,“看着那一堆堆的钢材就闹心。”张建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张建的钢厂年产能不到1000万吨,但4月份的钢材库存就达到了10万吨。
自去年以来,各大异型管钢厂库存普遍处高位。记者从宝钢股份2012年年报获知,宝钢钢铁产成品库存2012年达到220.7万吨,2011年为211.6万吨。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沪深港三地上市的50家钢企2012年存货达1555.36亿元,2011年更高,达2575.96亿元。
自宝钢、武钢/ST鞍钢下调6月钢材出厂价之后,我国最大的民营钢企沙钢集团(002075.SZ)也于5月21日发布了5月下旬建材价格调整信息,其中,三级螺纹钢、高线、盘螺等主要品种价格每吨下跌30至50元。
行业对后市的悲观情绪正在蔓延,钢厂的高炉、生产线却都在一直运转。本报记者自4月15日起连续多日走访鞍山、上海、武汉、河北等多地钢厂实地调查发现,“生死存亡之下,没人主动停产,尽量不限产,拼的就是看谁先死掉”,这是包括鞍钢、宝钢、武钢以及河北民营企业如今前所未有的一致信念。
武钢集团外宣办主任孙劲告诉本报记者,“船小好调头,没高炉只有后端生产线的小钢厂纷纷关停,等行市好了再开工,然而大中型钢厂却没那么潇洒,单停了高炉这一项,成本就相当大。”
张建告诉本报记者,大型高炉一旦点火后就不能轻易停止运行,否则会使炉体受到严重损伤。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压缩生产又不能停火,所以只能降低炉温,使高炉处于保温状态,延长产品出炉的时间,减少营运成本,这被称为闷炉。为了保证高炉生产的连续性,必须要储备足够数量的原料。
记者实地调查获知,鞍钢有7个3000立方米左右的大高炉,而武钢有8个大型高炉,宝钢数量也不少,沙钢拥有国内目前为止最大的高炉,达到5500立方米。
游戏规则并非高炉不能停这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争夺市场空间的恶战始终在上演。
张建曾尝过其中的苦涩。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张建就主动减产了200万吨,从原来的年产800万吨变为600万吨,那时资金果真周转过来了,但后来由于2009年国家“四万亿”刺激行情转好,又增产200万吨,然而这部分却没人要了。
2009,异型管产能“大跃进”
“我了解的钢厂都是越做越大的,没有说往小里做的,得考虑规模效应。”张建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钢铁产能达到了10亿吨,产能过剩达2亿吨,而粗钢产量达到7.17亿吨。
鞍山市总商会钢铁贸易商会、鞍山市钢铁物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德强向本报记者描述此时的钢铁业,“庞大的产能因经济萎靡造成下游需求萎缩而被卡在了类似于‘人的肚子里’无法消化,单靠自然消化已无可能,到了该‘用药’的时候了。”
他期待类似于“四万亿”的刺激政策来救行业。然而,2009年的“四万亿”在诸多钢铁业内人士眼里,却是钢铁业陷入产能怪圈的一个重要推手。
“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被房地产的兴盛掩盖了,而如今房地产用钢需求萎缩,产能问题也浮上了水面。”张建如是说。
鞍钢、武钢内部人士都对本报记者形容,“2009年钢厂更加疯狂地进行产能扩张。”
本报记者整理往年数据发现,2008年,我国生铁、粗钢、钢材的产量依次分别为4.7亿吨、5亿吨、5.8亿吨,而2009年,生铁、粗钢、钢材的产量依次分别为5.4亿吨、5.6亿吨、6.9亿吨,同比2008年产量增长率依次分别为15.9%、13.5%、18.5%。而此后的2010年、2011年三者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
现在鞍钢、武钢以及张建都在怀念“最好的时候”,他们普遍把“那时候”锁定在2003年至2007年之间。
彼时,不是现在见订单才生产的模式,只要生产出来产品肯定会被买走,甚至于还没见到产品只是见到提货单这样一张纸就有企业付账买下了。产能二三百万吨的钢厂,一个月的净利润竟然达到了1亿元,张建那时的感觉就是,厂里的那条生产线简直就是“印钞机”。
在巨大的利益之下,很多小钢厂涌现,钢铁行业产能扩张更加凶猛。
2005年,异型管产业过热,发展过乱,于是发改委发布建国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钢铁产业政策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目标是企业数量减少,特大型企业集团主动的局面,总体的量有所控制。
然而产能扩张并没有因此而止步。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3.5亿吨,到2008年,产量就达5亿吨。截至2008年底,全国出现了1000多家钢铁企业,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
产能过剩的凶手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正在制定《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将出“重拳”治理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各地也以环保为抓手纷纷关停整改企业。
这是国企所乐见的,然而他们却并不欢呼。“政府以前也经常限产、淘汰落后产能,最后怎么样,限住了国企,发展了民企。”武钢某不愿具名人士向本报记者抱怨。
“政府一下令,限产比如10%或20%,我们国企就限产了,然而那块市场却被民企趁机抢占。”武钢内部人士回忆道,“这几年国家一直都有限产,所以民企趁机发展壮大了。”
2009、2010年政府相继发布了几个行业政策,这些政策落脚在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上,但多重政策高压下,钢铁产能在2012年竟然达到了10亿吨。
张建如今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底那次来自政府的“拉闸限电”。彼时的他意识到不能被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淘汰,有效办法就是拆小建大,淘汰掉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建780立方米的、建1000立方米的。
如此一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反而倒逼企业把规模做大了,而地方政府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张建对本报记者说:“钢铁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产值大投入也大,对地方GDP、就业、税收等影响非常大。比如说,单一个1000立方米高炉就需要4.5亿元的资金投入,只靠企业自己根本不行。”
作为央企的武钢却觉得“外界在拿有色眼镜看央企”,孙劲表示,“我们投资达400亿元左右的防城港项目去年才开工建设,谁都知道这个时刻是晚了,我们错过机会了,但是国家在限产,不批我们就不建,而且这个项目我们没有得到国家一分钱的支持,所有的钱都是银行贷款,我们自己还利息。”
其实如今已有很多小钢厂停产或倒闭了。环保高压下,一度遭人诟病的唐山小钢厂关停了不少,甚至有人戏谑,“难怪唐山的天变蓝了。”而本报记者了解,前段时间上海周边的小钢厂很多也都关停了。
如今民企和国企虽然都觉得这不是一场“对等的拳击比赛”,然而他们不得不面对,拿了入场券只能拼尽全力地比下去了。
80家大中型钢企主业亏损超230亿、86家钢企负债2万亿、16家钢企获政府补贴超30亿元、行业资产负债率攀升……资金链告急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此时的钢企犹如走在悬崖边,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初那场惊魂未定的“三角债”幽灵,已经在今天的钢铁行业隐现。
标签: